首页 > 科研动态
立冬了,我们应该怎么祛除体内的“火”,来看看中医怎么说!
“北风潜入悄无声,未品浓秋已立冬。”一大早小樱桃就感觉得寒意十足,今天立冬了。秋天的景意并未完全消尽,立冬踩着厚厚的落叶,披着清澈高远的蓝天,伴着纷乱的微寒,粉墨登场了。
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,也表示冬季开始,万物收藏,归避寒冷的意思。防住寒的同时,也不能忘记及时清除身体里可能会出现的“火”。
冬季,人们最常见的一种不适可能就是上火。
上火的原因,中医认为,导致身体“上火”的原因有很多,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:
一是外感,如外感火邪,或喜食辛辣,或大量食用羊肉、桂圆等温热之品等;
二是内生,通常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致,如心情不畅、作息不规律等。
防寒去火各有侧重
天气冷,防伤风感冒是重中之重。中医认为,感冒的成因是外感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六种病邪,最常见的是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。
风寒感冒
多有着凉诱因,表现为怕冷、低热、无汗、鼻塞、喷嚏、流清涕、喉痒、咳嗽等症状,但喉咙多不疼,痰稀白,不口渴,喜欢穿很多衣服或盖厚被子。
风热感冒
多表现为发热重、怕冷轻,伴咽痛、无汗或出汗不畅、面红、咽痛、头痛、流黄浊涕、口干、痰液黏稠呈黄色,舌苔微黄,舌边尖红,脉搏浅表且快。
此外,中医还分暑湿感冒、秋燥感冒、体虚感冒和时行感冒(流感)。
针对不同分型,临床常见的治疗感冒的药物大体分为3类。
解表药:发热、鼻塞、头疼
例如麻黄、桂枝、荆芥、防风、薄荷、金银花、连翘等,代表性的中成药包括感冒清热颗粒、桑菊感冒片等。这类中成药主要针对感冒中出现的怕冷发热、鼻塞流涕、四肢酸痛、头痛头晕等全身症状,中医功效为“疏风”“解表”。咽痛明显、口干渴、出汗多者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。
清热药:咽喉肿痛、发热
例如黄芩、黄连、板蓝根、石膏、牛黄、栀子、芦根、苦地丁等,代表性中成药有板蓝根颗粒等。这类中成药主要针对感冒过程中出现的咽喉肿痛、咽干咽痒、高热等局部火热性症状,其中医功效为“清热”“清肺热”。
止咳化痰药:咳嗽咳痰
例如川贝母、浙贝母、苦杏仁、桑白皮、桔梗、枇杷叶等,这些药物主要针对感冒中出现的咳嗽有痰症状。
针对火,中医有虚实之分:一般情况下,症状重、来势猛的属于实火,表现为有红、肿、热、痛的特点;症状轻、时间长、病情反复的属于虚火,表现为手足心热、潮热盗汗等。
治疗上,“虚火要补,实火要泻”。降虚火,主要靠滋阴降火的药物;灭实火,则要选择清泄降火的药物,比如京制牛黄解毒片,其主要由黄连、黄柏、石膏、金银花、薄荷、桔梗、连翘等组成,能清肺胃实热,缓解头目眩晕、口鼻生疮、咽喉疼痛、大便秘结等病症。
立冬的日常保健怎么做?
《黄帝内经》中有一句话:“冬伤于寒,春必病温。”意思是说,冬季风寒外袭,蓄积体内,容易日久化热。当春回大地,由寒转暖,春阳上升时,极易诱发上火,发生温热证候(小便发黄、便秘、头晕、舌苔黄等)。所以,日常保健的要点就是要清除这种萌芽。
针对这个问题,我国古代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给出了解决方案——创制了防风通圣散(以寒凉药物治疗热病),一直沿用至今。
针对外寒内热,现代临床通常会在辨证病人体质的基础上,开具防风通圣丸,方中麻黄、荆芥穗、防风、薄荷大黄、栀子、黄芩、连翘、甘草等成分可以表里双解,主治外感风邪,内有蕴热,表里皆实之证。
此外,日常建议大家不妨常搓鼻根两侧的迎香穴来开鼻窍,以拇指和食指合力由上而下按揉耳廓,熬煮苍耳子、辛夷花、艾草等药物熏鼻子,这些方法都能提高身体对外邪的抵抗力。
中科启帆医学编译是医学领域高端科研服务平台,专注于:SCI论文,修改/翻译/润色,SCI论文评估,投稿,科研服务,生物医学研究,科研课题设计,开课报告等服务,协助广大医务工作者顺利完成基础医学研究。